朱屺瞻 (1892~1996年),原名增钧,后更名屺瞻,号起哉、二瞻老民,斋号有梅花草堂、癖斯居、养菖蒲室、修竹吾庐等。江苏太仓人。著有《癖斯居画谭》。
朱屺瞻8岁丧母,常暗自哭泣不止,塾师童颂禺甚为感动,于是据《诗经•魏风》 "涉彼屺兮,瞻望母兮"为其更名"屺瞻";35岁,朱屺瞻丧父,为怀念二老,他也据《诗经•魏风》 "涉彼岵兮,瞻望父兮",取号"二瞻老民"。
朱屺瞻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到达了痴迷的程度。他曾经两次瞒着家人去日本学习油画,也曾借钱出去看展览、写生以及收藏古代名画,并将收藏的古画交给国家博物馆。正是因为全身心专注绘画艺术,朱屺瞻对其他身外之物视而不见、熟视无睹,功名利禄皆抛入脑后,可谓宠辱皆忘。但是对国家的前途、人民的疾苦却不敢忘怀,每有赈灾济贫活动,他都会积极参与,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忧患意识以及民族精神。这种民族精神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;这样的艺术家,让中国绘画艺术得以不断传承、创新。
朱屺瞻与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,遭受了太多的磨难:几场大病,差点命归黄泉;战火毁掉了画室和所有藏品;解放初期的"三反"、"五反"运动,全部的家产被没收,一家人流离失所、缺衣少食;"文革"期间,又被抄家、批斗、关牛棚,75岁的老人,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折腾?然而,朱屺瞻对这些灾难与冤屈没有耿耿于怀,而是淡然处之,一笑泯恩仇。他坚信共产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组织,1991年5月,在他100岁的时候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大的一名新党员。这样的襟怀是不为常人所理解的。
毋庸置疑,一个人的胸襟如何,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,已而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,就有不同的人生追求。宋人阮阅在《诗话总龟》中的《评论门》一节有这样的记叙:"白乐天诗云:'无事日月长,不羁天地阔。'此达者之词也。孟东野诗曰:'出门即有碍,谁谓天地宽。'此偏狭者之词。然则天地何尝碍,郊自碍耳。"正是有了像白乐天一样达者的心胸,朱屺瞻才能够心无挂碍,坚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,才能够调出暖色的人生,或者更直接地说,只有朱屺瞻才能够成为朱屺瞻。
| ||||
©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.CRI. All Rights Reserved. 16A Shijingshan Road, Beijing, China. 10004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