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員登録

走进齐白石大匠之门(九)——蛙声十里出山泉

2014-09-16 19:06:26     cri    


齐白石 国画 听取蛙声一片

  青蛙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,尤其是农家,对它更是喜爱。它是害虫的天敌,对于保护庄稼,赢得丰收,是功不可没的。辛弃疾在《西江月•月夜行黄沙道中》说:"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"

  自古及今,咏蛙的诗句很多,如:"薄暮蛙声连晓闹,今年田稻十分秋。"(宋•范成大《春日田园杂兴》)"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。"(宋•赵师秀《有约》)"雨过浮萍合,蛙声满四邻。"(宋•苏轼《雨晴后》)"惟有蛙声听不厌,诗家留此作笙歌。"(明•郭诩《题〈青蛙草蝶图〉》但历代画家画青蛙的却不是很多,能画得形神俱妙的则更少,齐白石可称此中翘楚。

  齐白石出生于农家,对于青蛙自小便耳濡目染,十分熟悉其形体、动作。小时候,常用棉花作饵,诱钓青蛙,以致在晚年犹念念不忘当时的情景。他画蛙,是经过多年研习始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。他曾说:"蟹是有壳的,蛤蟆是无壳的,若画蛤蟆的身子和腿同螃蟹—样,那算什么艺术呢?"因此他画的蛙,无论跳跃、游泳、捕捉、呱叫,皆鲜活如生。特别是前腿和后腿,能凸现出肌肉的质感,令人叹绝。

  齐白石画蛙,第一笔以托笔画头,然后在头后部左右两笔画蛙背,至尾根部;用淡墨勾出鼻、口、腹及眼眶;中锋写后腿第一节,一条伸一条收,顺势画第二节第三节;再画前腿,细而短,有四指;最终以焦墨点睛。

  齐白石在《画蛙小稿自记》中说:"蛙背上两笔,以淡墨着深墨点,腿上亦然。"

  有一次诗人艾青请他画从来没有画过的构图,"他走到画案旁边画了一张水墨画: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,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,青蛙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,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。"(艾青《忆白石老人》)题款为:"青也吾弟。小兄璜。时同在京华,深究画法。九十三岁时记。齐白石。"

  他画过许多蛙画,誉声多多。人们往往把他画的蛙,与他画的虾、蟹并称为"三绝"。在他八十五岁时,他画了—个条幅:四只青蛙在岸上欢跳,看着水中的几点蝌蚪,其意殷殷,题款说:"在公为公,在私为私。"多有意思,捉虫和护卫后代,公私分明,界线是十分清楚的。

  老人曾谈到作画的体会:"画粗笔写意画,能表达物象的精神,是极难的工作。"他说到也做到了,殊为不易。

  齐白石画蛙,常配以水中植物,如荷、水蓼、剪刀草、丝草等,都是他故里湘潭乡下熟谙的景物,并从中寄托他的思乡之情,如《青蛙剪刀草》。画上的题诗特别动人:"卅六红鳞久断书,故乡消息近何如。草根纵是并刀剪,两字思家怎剪除。"所谓"三十六鳞"即鲤鱼,古典中的"鲤书"即家书之意。剪刀草剪不断他的"思家"情愫,只能以画故乡风物来表达他久别的乡愁。

  老舍是著名的作家、戏剧家,其夫人胡絜青为齐白石的弟子,二人常去看望这位丹青巨匠。"1951年,以古人诗句'蛙声十里出山泉'、'手摘红樱拜美人'、'凄迷灯火更宜秋'、'几树寒梅带雪红'、'芭蕉叶卷抱秋花'为题,请齐白石作画,齐白石欣然命笔。画成,均为齐晚年精品"(《齐白石辞典》)。

  按老舍"蛙声十里出山泉"的命题,应画两岸青山,一脉清泉潺潺而出,再画水中大声鼓吹的青蛙,但齐白石却力意避俗,自出机杼。张次溪在《齐白石的一生•晚年的幸福生活》中生动地记叙了这个趣闻:"老舍先生又说:有一次,我用'蛙声十里出山泉'的诗句,请他作画,老先生为了这个题目,两夜没有睡觉。他想,蛙声怎样去表现呢?于是他没有画蛙,而是在泉里画了蝌蚪,让人们想象到,在这里是可以听到蛙声的。他就是用这种独创的精神去从事艺术创作的。"

  《十里蛙声出山泉》面世后,一片赞誉之声。老舍夫妇曾问齐白石,是怎样获得创作灵感的?

  "'哪里叫什么灵感呀?无非是我过去常说的老话:食叶蚕肥丝自足,采花蜂苦蜜方甜。'最后,齐白石老人才感慨而谦虚地说"(田冰、春寒《齐白石轶事》)。(聂鑫森)(转载自《书法报・书画天地》)

関連ニュース
写真トピックス
コメント
今週の番組
今日熱点
快楽学唱中文歌
特集ダイジェスト
LIN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