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湖帆 国画 红五月
吴湖帆与这些历代名迹朝夕相处,心追手摹,于绘画技法自然是"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"。其实,不仅仅是绘画技巧,还有对材质的研究也是有极大帮助的。研究实物,对一个收藏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吴湖帆有了这得天独厚的条件,自然而然成为当时海上收藏界的"一只眼"。他自己也颇为自信。在1931年的日记里,他曾经对同时代的30多位书画家、鉴定家多有微词,有的不仅名气非常大,而且与他交往甚密,兹举几例:"叶遐庵,胶柱鼓瑟,于画理不甚明了,完全以理想式鉴别耳";"赵叔孺,黏腻而质实,无推测判别";"冯超然,偏见自信,强词夺理,有时精能皆到"。
这样的评论,除了表现出他的自信外,也可以看出他为人注重客观事实、凡事极其认真。在艺术创作上,他也是这样的,比如对笔墨纸张的使用就非常讲究。他对所谓的文人画不屑一顾,对生宣、羊毫的使用也是持否定态度。他说:"羊毫盛行而书学亡,画则随之;生宣纸盛行则画学亡,书亦随之。试观清乾隆以前书家如苏黄米蔡,元之赵鲜,明之祝王董,皆用极硬毫。画则唐宋尚绢,元之六大家(高、赵、黄、吴、倪、王),明四家(沈、唐、文、仇)、董二王(烟客、湘碧)皆用光熟纸,绝无一用羊毫生宣者。笔用羊毫,倡于梁山舟;画用生宣,盛于石涛、八大。自后学者风靡从之,堕于恶道,不可问矣!然石涛、八大,有时亦用极佳侧理,非尽取生涩纸也。"这种观点,吴湖帆并没有坚持到底。到了晚年,也许是身体的原因(两度中风),也许是心情的原因(被审查、迫害),也许是工具的原因(没有了好纸好笔好颜料)……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,一言以蔽之,时代使然。尽管如此,他晚年依然有精品传世。哪怕是《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》《原子弹爆炸》这样的政治题材作品,也是非常有震撼力的。
人都是有两面性的,吴湖帆也不例外。他作为一代大艺术家,身上有许多闪光点,同时也有许多弱点。他喜欢作秀,喜欢与官人打交道。50岁时,出版《中兴之谱》;60岁,制作"纪念章";解放前,请汪精卫题词;解放后,给毛泽东送书……这些可做也可不做的事情,他都做了。他不够低调。很多文人、艺术家都是这样,总想跟上时代的步伐,紧贴政治,做一个弄潮儿,当把他们抛上天时,就会忘乎所以;当把他们抡下深谷时,就会一蹶不振。从吴湖帆的身上,我们再次看到一个人的渺小,面对社会,你会有太多的无可奈何。而文学、艺术,在政治面前,也是小巫见大巫。
| ||||
©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.CRI. All Rights Reserved. 16A Shijingshan Road, Beijing, China. 10004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