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員登録

20世纪画家回眸系列——立马中西徐悲鸿

2014-07-07 14:42:34     cri    

  徐悲鸿 (1895~1953年),原名徐寿康,后更名悲鸿。江苏宜兴人。中国现代绘画大师、美术教育家。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、中国美协主席。重要著述有《中国画改良之方法》《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》等。



徐悲鸿 国画 牧童与小牛

  在圈外人心中,徐悲鸿的形象一定与马紧密相关——他创作的有关马的作品太多,影响太大,几乎是妇孺皆知;在圈内人心中,他的形象也一定与马分不开——只是这里的"马",不仅仅是说他创作的马,而且是因为他是一位伯乐,不论是解放前,还是解放后,都曾经推介、培养、帮助过许多"千里马"。

  徐悲鸿一生愤世嫉俗,他的艺术创作也是这样。1918年,他在《中国画改良之方法》的开篇便提出惊世骇俗的观点:"中国画学之颓败,至今日已极矣。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,独中国之画在今日,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,三百年前退五百步,五百年前退四百步,七百年前千步,千年前八百步。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!"我们姑且不去管他这种计算有无依据、有无道理,有一点是无疑的,即在这段言语中,一位怀着颠覆梦想的青年艺术家的形象呼之欲出。他的这些激进思想,当是受到高剑父、康有为等人的影响。他推崇写实主义,认为绘画的老师是实物,而不是范本。国画一代不如一代,就是坏在那些制造假古董者手里;还说一件作品,要反映一些时代的精神。因此,徐悲鸿鄙薄"四王",对《芥子园画谱》更是深恶痛绝,在很多文章和讲话里都表示极大的不满,甚至将《芥子园画谱》斥为投机者之作,断送了中国绘画。兹举二例:"尤其是《芥子园画谱》,害人不浅,要画山水,谱上有山水;要画花鸟,谱上有花鸟;要仿某某笔,他有某某笔的样本。大家都可以依样画葫芦,谁也不要再用自己的观察能力,结果每况愈下,毫无生气了"(徐悲鸿《中国艺术的贡献及趋向》);"迨《芥子园画谱》出,益与操觚者以方便法门,向之望物不精而尚觉有不足,始为山水者,易为一物,不能写山水以掩饰浅陋恶劣,恬不知耻,惟借科名倚势自重,呜呼"(《中国美术之精神》)。

  好在他还是十分清醒的,虽然言辞犀利,但是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,而是要进行改良:"古法之佳者,守之;垂绝者,继之;不佳者,改之;未足者,增之;西方画之可采入者,融之。"徐悲鸿早年就每天坚持临摹吴友如的画作。

  其实,在批评《芥子园画谱》的背后,徐悲鸿强调的是思想内涵。没有自己思想主旨的作品,一切笔墨都等于零。

 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徐悲鸿旅欧八年,终于学成归来。他将西洋画中的透视、解剖以及色彩等元素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,完成了一批主旨宏大、技法精湛的作品,如《愚公移山》《九方皋相马》《负伤之狮》《会师东京》《巴人汲水图》《在世界和平大会上》等等。这样全面地将中西绘画艺术相糅合,徐悲鸿是第一人,已而形成 "徐悲鸿学派",并影响了几代人。他的影响深远,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,就是他从二十多岁开始不断在各地、各国举办展览、讲学,宣扬自己的主张,这在他们那一代人中,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的。

  毋庸置疑,徐悲鸿很多作品立意深刻,震撼人心,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有着悲剧之美。欣赏他的作品,我们往往会读出这样的一串词汇:凄冷、忧患、踯躅、哀怨、焦虑、悲怆、绝望、挣扎、反叛、拼搏、渴求、企盼。画面如此,题跋也多如此,比如:"哀人生之多艰"(《牧童与小牛》),"忧心如焚"(《前进》),"不胜流离兴亡之感"(《大树与双马》),"略抒疾愤"(《会师东京》),"伏枥生憎恨,穷边破寂寥"(《立马》),"天地何时毁,苍然历古今"(《古柏》)……他的这些悲剧情结,有的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,有的则是时代的悲剧,是国家、民族大恨。

  徐悲鸿短暂的人生,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。他不是神,所以,当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时,哀怨的种子就埋在了他的心中。他更名为"悲鸿",就是最好的注脚。当然,有人会在哀怨中死去,也有人会在哀怨中奋起。徐悲鸿自然属于后者。就像他在努力改造中国画一样,他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人生。在很多不幸的时候,他又是非常幸运的,他的艺术主张、教学理念,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,都得到了高度重视。这一点,也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。所以,他的一生是幸与不幸交织在一起的。

  少年的悲痛,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治愈,但蒋碧薇的背叛则给了徐悲鸿致命一击。假如徐悲鸿的原配夫人是孙多慈或者是廖静文,结果会怎么样?他会不会生活得轻松一些?假设永远是假设,它不可能成为现实。我们也无法推论出结果。

  陈丹青说徐悲鸿作为一代大师,生逢其时,死逢其时。这句话极具意味,并隐藏着很多无法言说的话外之音。

  面对大师,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。可是,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。(田墀)(转载自《书法报・书画天地》)

関連ニュース
写真トピックス
コメント
今週の番組
今日熱点
快楽学唱中文歌
特集ダイジェスト
LIN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