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員登録

更上层楼

2014-06-27 21:46:23     cri    

更上层楼

  ■朱以撒

  少年时读唐人楷书,从初唐四家到颜柳,觉得不可思议,似乎横空出世、高峰突起,全无来由,把这些人视同超人。更多的把他们的成就归结为唐代建功立业的大环境、文化氛围的促进、个人的卓越才华,以至于觉得书法家须是天才。

  有时候,对超出自己生活经验、审美经验的外在现象,解释不了,就以为有神秘的力量在,真是"如有神助"。

  一个人阅历深了以后,加之有相应的大量史料的出现,此时再来看唐楷书家,心态就会平和一些了。北朝期间,有一些东魏、北齐、北周的楷书,虽出于民间,却可以视为欧虞褚薛颜柳的前身了。如东魏《廉富造像记》、北齐《无量意经》、《水牛山文殊般若经》就开了颜真卿雄壮楷书的先河。而如东魏《元湛妃王令媛墓志》《杜文雅杜英等四十人造像记》,都可发现欧阳询笔法与之相似。如此之多暗合,不一而足。尽管唐代这几位楷书书家都是有身份的人,也未曾言说过对北朝民间书法的效仿,但是书法没有无源之水,没有无本之木,都有向前人继承的痕迹。只不过唐楷书家把北朝楷书系统化、典型化了,通过提炼、强调,使之更具有个人的特征。文人书法家有这样的能力使特征鲜明,超乎尘俗。

  书法家天赋有高下。即便天赋再高,成一代宗师,追究到细处,还是要有所本,有所依。古代的许多书法家都强调这一点,否则,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,走一条无果之路。明人徐师曾认为"行歧路者不至,怀二心者无成",就是一种警策。唐楷书家聪明之至,于前人基础上加之以创造,既汲取了前人的智慧,又开拓了审美道路。书学之路甚多,大路小道,曲直有之,并不是条条路线通长安,前人取法的路径值得后人思索。

  北朝书法以汪洋大海般的气派显示给后人,风貌之缤纷,情调之迥异,让人痴迷,尤其是北齐、北周的一些复古迹象,楷中有篆有隶,虽融合未紧,但还是可以看到新变的迹象。即便是民间书家,也有自己的审美追求。

  可是,我们对北朝书家太陌生了,往往不知名姓,而于唐代楷书家印象却是如此深刻。那么,北朝书法与唐代楷书家的作品究竟有什么差别?换言之,唐代楷书家如何在北朝书法的基础上成就了自己?

  北朝的造像记、墓志铭、摩崖书法甚多,但大多是没有系统的。以一位书法家来说,他创作了多少作品,都是哪一些,根本形成不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,看不到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手法。但是唐代楷书家却不同,显得比较连贯、完整。譬如褚遂良,有魏碑笔法的《伊阙佛龛碑》,而后逐渐走向清雅温润,如《孟法师碑》《雁塔圣教序》《倪宽赞》等等,于一个人名下,贯串起如此多的佳作。而颜真卿就更明显了,从《多宝塔》起,直到晚年的《勤礼碑》《家庙碑》,更是凸显出一位书法家的书风与众不同,而他楷书之燕尾捺,完全可以从北齐楷书中找到根源,却又更纯粹、协调和统一。而北朝书家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使创作形不成线,人们弄不清哪些是他写的,更不清楚作品在风格上有何迁变。一盘珍珠洒落一地是让人难以捡拾的,加上时日太久,也就更难以串起来了。而唐代楷书家有一条明白的时间线把自己的作品串起来,个人的特征也就很强烈了,与任何人都不同。

  唐代楷书家的创作又是积极、主动的,有很强的创作愿望,大量作品的出现,已经有了冠名的意识,作品也更具有艺术性,在技巧上更为讲究、锤炼。相对而言,北朝书家有更多的工匠气,认真地写,实在地写,对艺术上的技巧改进还缺乏明显的调整,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写。因此唐书家笔上技巧的巧妙、细腻,也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幽微之情。

  北朝书家成了我们叫不出名姓的无名氏书家,而唐楷书家却彪炳千古,他们在北朝书法的基础上,更上层楼,超越群伦。《书法报书画天地》

関連ニュース
写真トピックス
コメント
今週の番組
今日熱点
快楽学唱中文歌
特集ダイジェスト
LIN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