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員登録

古钱币上的书法家系列之一

2014-05-22 16:29:10     cri    

        开元通宝,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年)始铸,钱径2.4厘米,重3.6克,币文为欧阳询所书。《旧唐书•食货志》载:"开元钱之文,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,时称其工。其字含八分及隶体,其词先上后下,次右后左读之。自上回环读之,其意亦通。"在这里,唐人所说的"隶",指的是真书;而"八分",指的是汉文帝、汉景帝之后带有波、挑的汉隶。在现在众多的钱币学著作及文本中,皆言开元通宝币文为隶书。其实开元通宝币文是篆、隶、楷三体杂糅的一种书体。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币文与北朝后期及隋朝书法复古所形成的篆、隶、楷三体杂糅的书体是一脉相承的。

        北朝是一个"宇内分崩、群凶肆祸"的时代,战乱不断,悲笳动月,人民颠沛流离,"中原萧条,千里无烟"。中原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,在这种血火纷飞的深重灾难中,社会、文化生活极度紊乱,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华遗弃将尽,此即所谓"佛狸以来,稍僭华典,胡风国俗杂相糅乱"。鲜卑族统治者为维护统治,安抚民心,在文化上不得不向"郁郁乎文哉"的南方文化学习。整个北朝从十六国到北周,将近三百年,汉化是一个或明或晦、或强或弱的趋势。在书法上所显现的趋势,就是向传统回归,这就是所谓的北朝后期书法复古现象,其表现在很多方面,其中习尚篆、隶风气盛行,日常书写亦夹杂古文字。由于文化断裂,北魏时期篆、隶书几乎被遗忘。据全国出土的碑志、造像及其它资料统计,北魏楷、行草书占百分之九十二以上,篆书仅在碑额、墓志盖上见到,占百分之六,隶书仅见于个别墓志,其它资料几乎没有出现。隋代善书者甚多,其实全从南北朝而来。以任隋职、或卒于隋者为限,其见称于唐人著述者有智永、智果、房彦谦、卢绰、史陵、释述、释特、卢道虔等等。这些隋书家中,相当一部分是北朝旧人,故至隋代,依然延续北朝末年书法复古风气。隋碑志中仍出现了一批兼容篆、隶、楷三体杂糅字体与隶、楷字体杂陈一碑的作品,如隋文帝开皇三年(583年)的《梁邕墓志》、开皇十三年(593年)《曹植碑》这些墓碑总体上是魏楷,个别字是篆书与隶书,有一些字的部分糅进了篆书、隶书结体;隋开皇九年(590年)的《杨真及妻王氏墓志》以及大业四年(608年)的《杨德墓志》,总体上是隶书,但一些字用篆书作偏旁部首,一些字糅进了真书用笔,各种字形同置一碑。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,有的糅合得好一些,而有一些就犯了孙过庭所说"数画并施,其形各异,众点齐列,为体互乖"的毛病。这类作品虽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,地域也不大(以邺都为中心向东至鲁中、南地区),但其体格、风神是难得的。

1 2
関連ニュース
写真トピックス
コメント
今週の番組
今日熱点
快楽学唱中文歌
特集ダイジェスト
LINKS